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代办公司
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认定

商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2020年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

栏目:官方公告来源:商丘市工信局时间:2022-10-09 10:19:40
商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2020年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

商工信〔2020〕112号

各县(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发局:

根据《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商丘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商政〔2018〕10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大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的筛选和培育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决定开展2020年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第二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方向

(一)智能车间。企业应用传感识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控制等技术和智能装备,促进车间计划排产、加工装配、检验检测等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协作与联动,以及制造执行系统与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制造过程各环节动态优化。

(二)智能工厂。企业在建设智能车间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制造执行、企业资源计划、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平行生产管控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研发、设计、工艺、生产、检测、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集成优化,以及企业智能管理和决策,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

二、申报条件

(一)在商丘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二)符合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分为离散型智能工厂、流程型智能工厂两类)相应要素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复制可推广性。

(三)智能化改造制造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在市内同行业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四)截至申报日,企业未被“信用中国”(http://www.creditchina.gov.cn/)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和 “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以及“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http://gsxt.gov.cn/index.html)中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三、要素条件

(一)智能车间

1. 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靠。采用现场总线、以太网、物联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建立车间级工业通信网络;建有工业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 智能装备广泛应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检测等设备台套数占车间设备台套数比例达到省内行业先进水平。

3. 车间设备互联互通。车间内生产、检测设备联网数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总数的比例达到省内行业先进水平。

4. 生产线智能化运行。离散型行业应用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优化工艺流程,建成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提升设备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普遍应用人机界面(HMI)以及工业平板等移动终端,实现生产过程无纸化;人工操作工位应用防差错系统,适时给予智能提示;应用安灯系统(Andon),生产中异常状况迅速有效得到处理,保证工作流程快速高效。流程型行业应用智能仪表、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替代人工记录,关键生产环节工艺数据自动采集,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5. 生产过程实时调度。应用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实现现场操作、设备状态、生产进度、质量检验等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和诊断分析;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车间作业计划、设备维修维护计划自动生成,生产任务、维修维护任务指挥调度可视化,并可根据产品生产计划实时调整;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集成,优化生产运营管理流程。

6. 物料配送自动化。生产过程广泛采用条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移动扫描终端等自动识别技术设施,实现对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控制等功能;车间物流根据生产需要实现自动出库、实时配送和自动输送。

7. 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关键工序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质量检测设备,产品质量实现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在原辅料供应、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采用智能化设备实时记录产品质量信息,每个批次产品均可通过产品档案进行生产过程和使用物料的追溯。

(二)离散型智能工厂

1. 信息基础设施。建有覆盖工厂的工业通信网络,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环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2. 研发设计。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软件、工艺设计软件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应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应用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产品测试、检测数据的集成管理;建有车间/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优化产品生产流程。

3. 生产制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检测等设备台套数占车间设备台套数比例达到省内行业先进水平;车间内生产、检测设备联网数占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总数的比例达到省内行业先进水平;应用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优化工艺流程,建成柔性智能制造单元,提升设备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普遍应用人机界面(HMI)以及工业平板等移动终端,实现生产过程无纸化;人工操作工位应用防差错系统,适时给予智能提示;应用安灯系统(Andon),生产中异常状况迅速有效得到处理,保证工作流程快速高效;应用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实现现场操作、设备状态、生产进度、质量检验等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和诊断分析;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车间作业计划、设备维修维护计划自动生成,生产任务、维修维护任务指挥调度可视化,并可根据产品生产计划实时调整;生产过程广泛采用条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移动扫描终端等自动识别技术设施,实现对物品流动的定位、跟踪、控制等功能;车间物流根据生产需要实现自动出库、实时配送和自动输送;关键工序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质量检测设备,产品质量实现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在原辅料供应、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质量信息,每个批次产品均可通过产品档案进行生产过程和使用物料的追溯。

4. 经营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统,实现生产、采购、供应链、物流、仓库、销售、质量、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将设计和工艺有效结合,避免产品信息冲突,保证产品信息从订单、设计、采购、生产、交付全过程受控、有效,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文档管理落后、数据查找困难、业务间的协同性差等问题;应用仓储管理系统(WMS),并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智能仓储与物流设备,实现库存管理优化、自动化出入库与及时配送。

5. 系统集成。采用数据接口、企业服务总线、数据平台等方式实现智能装备、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高效协同与集成,实现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形成大数据资源池,支持跨企业的业务协同,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

6.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产品质量改进与缺陷检测、生产工艺过程优化等环节具备人工智能特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管理、计划调度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实际运用,实现全过程协同优化;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模型对企业关键设备(电机、空压机、减速机,风机等)和生产设备实施健康管理、故障预测与诊断等,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科学制定设备维修计划,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停机维护损失。(可以是企业自建设备故障预测维护系统,也可由第三方提供远程服务。)

7. 新模式应用(可选项)。

(1)网络协同制造。应用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实现社会/企业/部门之间创新资源、制造资源、制造能力、服务能力等的高度集成,制造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动态分析与柔性配置水平显著增强;实现基于云平台的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建有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2)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建有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建有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企业自身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持;个性定制服务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通过持续改进,形成完善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

(3)远程运维服务。应用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并与企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实现信息共享;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能够对装备/产品上传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向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远程服务;通过持续改进,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与产品形成实时、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

(三)流程型智能工厂

1. 信息基础设施。建有覆盖工厂的工业通信网络,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环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2. 研发设计。建有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配方、产品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建有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产品测试、检测数据的集成管理;建有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工艺优化。

3. 生产制造。应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装备或生产线,实现系统、装备、原材料及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有效集成;建有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省内行业先进水平,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应用安全仪表系统(SIS),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或者减轻其后果;应用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省内行业先进水平;实现原料、关键工艺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集成利用和实时质量预警;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对于存在较高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4. 经营管理。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实现生产、采购、供应链、物流、仓库、销售、质量、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将设计和工艺有效结合,避免产品信息冲突,保证产品信息从订单、设计、采购、生产、交付全过程受控、有效,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文档管理落后、数据查找困难、业务间的协同性差等问题;应用仓储管理系统(WMS),并应用智能仓储与物流设备,实现库存动态优化管理、自动化出入库与及时配送。

5. 系统集成。采用数据接口、企业服务总线、数据平台等方式实现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仓储管理系统(WM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高效协同与集成,形成大数据资源池,支持跨企业的业务协同,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

6.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产品配方优化、生产工艺过程优化等关键环节具备人工智能特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管理、计划调度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实际运用,实现全过程协同优化;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模型对企业关键设备(电机、空压机、减速机,风机等)和生产设备实施健康管理、故障预测与诊断等,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科学制定设备维修计划,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停机维护损失。(可以是企业自建设备故障预测维护系统,也可由第三方提供远程服务。)

7. 新模式应用(可选项)。

网络协同制造。应用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实现社会/企业/部门之间创新资源、制造资源、制造能力、服务能力等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基于云平台的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建有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的信息溯源服务;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高度集成,制造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动态分析与柔性配置水平显著增强。

四、有关要求

(一)请各县(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通知要求,做好本地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审查和推荐工作,各县(区)推荐申报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企业数不低于2家。

请各县(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于12月8日前,将《2020年度商丘市智能车间申报书》、《2020年度商丘市智能工厂申报书(离散型)》、《2020年度商丘市智能工厂申报书(流程型)》纸质盖章版2份和电子版(Word格式,每个企业单独一个文件夹),推荐文件和汇总表纸质盖章版2份和电子版报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联系人:曹 杰 甘庆庆

联系电话:3289507

电子邮箱:sqxxhb@163.com

联系地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办(市政府1号楼1422房间)

附件:1.2020年度商丘市智能车间申报书

2.2020年度商丘市智能工厂申报书(离散型)

3.2020年度商丘市智能工厂申报书(流程型)

4.2020年商丘市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申报汇总表

2020年11月25日

202011251808563010.doc

以上就是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商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2020年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 》相关内容,如果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可持续关注本站,也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173-2481-0679

相关标签:
本文地址:http://gq.sstm100.com/news/guanfang/15030.html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gq.sstm100.com”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内容,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并标明本站链接http://gq.sstm100.com/!凡注明来源非“gq.sstm100.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联系电话:173-2481-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