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代办公司
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认定

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007号提案的答复

栏目:官方公告来源:许昌市科学技术局时间:2022-09-07 14:53:59
尊敬的乔中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保障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四个一批”(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建设,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平台数量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正如您指出的那样,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郑洛新及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打造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创新资源不足,在引进的外部创新资源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二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不高,2018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85%,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位,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财政科技投入不够,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2019年全市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略低于全省2.12%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4.13%的平均水平。四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不足,2019年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75家,与郑洛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对政策的学习理解和把握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引进的人才团队和项目质量不高、数量少,发挥创新创造、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端“英才”较少。六是科技管理服务创新模式不够先进,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精准服务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县区、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树得不牢,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认识不足,对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缺乏危机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意愿不强;二是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少、高层次科技人员匮乏、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进行汇报,现结合您的思考与建议,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以改革为动力,营造浓厚创新发展氛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国家和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实施意见》、《许昌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2018—2030)》、《许昌市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许昌市推进2020“创新年”行动实施方案》,市科技、财政部门出台了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成交项目奖励补助、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使用补助等具体改革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普惠性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为全市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每年编发《科技创新政策汇编》,深入县(市、区)和企业,充分运用调研、培训班、对接会、宣讲会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企业和科技工作者了解、掌握、运用政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好政策发挥好效应。2013年以来,连续八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在“十三五”以来的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市政府累计拿出3.06亿元,重奖和扶持优秀科技创新企业、企业家、领军人才和“许昌英才计划”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等创新创业功臣,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谋划出台《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目前《条例》已经列入人大立法计划,正在进行前期调研准备工作,明年将正式启动立法程序,把我市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予以固化,在立法制度层面对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高标准编制并实施《许昌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市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具体举措;加大“放管服”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加大科技政策培训力度和广度,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和推进全社会创新意识,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二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创新骨干和龙头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选择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创新骨干和龙头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培训力度,落实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申报积极性;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落实支持创新普惠性政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市级转型升级创新专项(重大科技专项),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支持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健全“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三是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广泛集聚创新资源。近年来,我市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成果丰硕。一是今年与黄河鲲鹏及信创产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合作方面,着力培育黄河信产龙头企业,实现生产销售和成果转化的双突破。二是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许昌)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已于9月2日正式揭牌成立,为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做大做强许昌电子信息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加快建设北京理工大学在许昌合作建设河南北理阻燃科技研究院、河南北理阻燃材料检测院等项目,目前已在魏都区高新区落地。四是积极推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昌智能制造研究所(中心)建设,目前正在起草相关协议。下步工作中,我们在加强与“国”字号科研机构及国内重点院校战略合作的同时,将加大对现有高端企业进行项目和人才对接力度,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为培育更多的高端机构做好服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69家企业与中科院23家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已促成49个项目落地转化。获得资金资助1980万元,累计年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7780万元,授权知识产37项。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与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对接工作,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形成更多的企业订单,加速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四是扎实推进“英才计划”2.0,广泛集聚创新人才。2016年以来,我市“英才计划”已评审3批,引进74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19位“高精尖缺”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支持我市科技人员申报“中原千人计划”,我市已入选2名中原学者、3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技部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英才计划”2.0,以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以科技项目培育人才、以科技创新平台留住人才、以科技创新奖励激励人才,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团队来许创业,把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技术引进和项目引进有机结合,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实现人才与项目良性互动和高效融合,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请您一如既往为我市创新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0年10月9日

以上就是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007号提案的答复》相关内容,如果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可持续关注本站,也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173-2481-0679

相关标签:
本文地址:http://gq.sstm100.com/news/guanfang/10299.html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gq.sstm100.com”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内容,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并标明本站链接http://gq.sstm100.com/!凡注明来源非“gq.sstm100.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联系电话:173-2481-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