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去年入冬以来,我省遭受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全省受旱面积已经达到了63.1%。持续发展的旱情使我省抗旱保苗的形势日益严峻。近日,省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当前的抗旱浇麦工作,扎实开展春季麦田管理,为今年我省夏粮有一个较好收成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落实省政府通知精神,依靠科技开展抗旱救灾服务活动,省科技厅、财政厅在积极动员省属涉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抗旱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加强麦田管理 科学抗旱保苗技术手册》,印发全省。该技术手册立足我省目前抗旱工作的实际,重点介绍了目前我省抗旱浇麦、缓解冻害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过该技术手册,切实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在抗旱救灾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力争以科技促生产、夺丰收,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编者
二○○九年二月
一、干旱、冻害发生的原因
小麦虽属耐低温作物,但当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超过其各个生育时期所能忍受的范围以后也会引起受害。干旱往往加重冻害的发生。
2008年11月下旬至今,全省大部分地区没有出现明显的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仅为2.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成以上,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部分地区近百天滴雨未降。同时,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高温年。持续少雨和气温偏高致使河南旱情迅速发展,受旱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重为近60年来同期罕见,对冬小麦安全越冬和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出现的黄苗、死苗情况,除了主要因为气候因素如干旱缺水、气温下降外,小麦播种质量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省麦播前的整地工作,大面积采用旋耕耕作方式,导致整地质量差、耕层土体翘空,土壤根系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根系普遍发育不良。去年12月初曾出现的寒流使气温骤降,为此在不少地方也造成了冻害。
二、干旱、冻害的补救措施
干旱和冻害是我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冻害发生较重的年份三至四年一遇,对进一步提高全省小麦产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如2004~2005年我省冻害面积就达2000多万亩,其中重度冻害小麦400多万亩几乎绝收。对发生了干旱和冻害的麦田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补救:
1、及时灌水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灌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可缓冲地面温度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据调查,霜冻前灌水可提高麦田近地面温度2~4℃,具有减轻霜害的作用。因此,防止冻害可根据天气预报在初霜冻和倒春寒到来之前1~2天突击小水浇灌麦田。一般砂地、高岗地应晚浇,粘土地、低洼地应早浇,土壤墒情好的可以不浇。通过及时浇水,可以踏实土壤,利于根系发育、及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减轻冻害,同时还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
另外,目前未浇越冬水的地块或浇越冬水较早、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0%的地块,利用晴暖午后小水细灌,切忌大水漫灌;气温低于0℃应停止灌溉,以免水分在地表结冰而不能渗入土壤,使麦苗窒息或遭受冻害。
2、适时中耕保墒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同时可采用壅土培根的办法,防冻害,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麦锄三遍草,病少虫少长得好”,冬锄与春锄,既可以消灭杂草,使水肥得以集中利用,减少病虫发生,还能消除板结,疏松土壤,增强土层通气性,提高地温,蓄水保墒。
对前期已实施冬灌的田块,须及时浅锄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开裂失墒,并能提高0到10厘米处地温,促苗生长,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3、镇压麦田土壤
麦田镇压能有效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是小麦栽培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它能够破碎土块,塌实土壤,增强土壤毛管作用,提升下层水分,调节耕层孔隙,弥封土壤裂缝,防止冷空气入侵土壤,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平抑地温,增强麦田耐寒、抗冻和抗旱性能力,减少越冬死苗。
麦田镇压时应结合土质、墒情、苗情与天气灵活掌握。土质粘重,表土板结干硬的麦田不宜镇压,以免对麦苗损伤过重。漏风淤地透风跑墒,可重压;两合土、沙壤土耕性好,应轻压;风沙土跑墒、吊根,应适当重压。整地质量差,土壤翘空,旋耕地,要重压;整地质量好的可轻压。土壤墒情差的应重压,墒情好的可轻压,土壤过湿不能压。一般0~10 cm土壤含水量达17%的地块可镇压,以免造成板结。旺苗控上促下连续压,壮苗促根防旺酌情压,弱苗防旱防冻宜轻压。一般情况下弱苗不镇压,苗小无蘖不能压,苗大无蘖宜重压,拔节以后不能压。冬季镇压一般应在封冻前的晴天午后进行,春季镇压在解冻后进行。对旋耕不实、没有灌溉条件或天气寒冷不适宜灌溉的麦田,采取镇压后中耕、撒施农家肥及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防冻。
我省麦田播种前大面积采用的旋耕耕作方式,导致整地质量差、耕层土体翘空,土壤根系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根系普遍发育不良。一旦出现的寒流,气温骤降,就会造成冻害。土壤松软,坷垃多的麦田,在地面上冻以后到早春解冻前,都可以进行镇压,特别是旱地和干旱年份更应早压多压。
4.科学施肥
科学追肥也是麦田管理重要的内容之一,冻害比较严重的麦田,就需要追肥,另外像黄苗麦田,还有些缺肥麦田,还有些有缺肥倾向的麦田,这四类麦田都需要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追肥量不要太多,一般就是尿素10到15斤。
氮磷配合追施速效化肥。经多点试验统计,每亩追施15公斤尿素亩产238.9公斤,比对照亩产177.79公斤增收61公斤,增产34.3%,每亩追施15公斤尿素和25公斤过磷酸钙亩产294公斤,比对照177.9公斤。多收116.1公斤,增产65.3%,比单追尿素增产55.1公斤,增产23.1%。据试验,每亩追施15公斤尿素加25公斤过磷酸钙与每亩追施15公斤尿素加3公斤磷酸二氢钾增产效果相当,比每亩只追施15公斤尿素多收61.55公斤,增产26.8%。试验表明氮磷钾配合追施,增产效果显著好于只追氮肥。
三、长效栽培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逐渐增加,为了减缓干旱对我省小麦造成的影响,在今后小麦生产中需要注意以下栽培措施:
1.提高整地质量
近年来,利用旋耕机整地面积增长较快,耕层较浅,土壤过虚,跑墒快,土壤水分含量低,造成干旱,小麦根系发育差,土壤悬空或龟裂缝隙大,冷空气可直接侵袭根系,易发生冻害。因此,在整地时应增加旋耕深度,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隔年深翻,有利于打破犁底层,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强抗旱性、提高抗寒能力。
随着灌溉成本的提高,普遍存在抢墒播种的现象,造成底墒不足、苗期长势弱,播期偏早、易形成假旺苗,抗旱能力差。因此,应该足墒下种,力保一播全苗,形成壮苗。
2.适时适量播种
适时适量高质量播种、培肥土壤、改良土壤性质和结构、施足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运筹肥水等综技术合配套,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3.加强冬季管理
⑴ 适时浇水
浇好越冬水可以保证土壤有充足水分,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灌后土壤的“冻溶”作用可使表土疏松、细碎,土体紧密,减少根系架空现象;同时冬灌还可以起到“冬水春用”,防止春季干旱,消灭越冬害虫等作用。
冬灌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气温。要在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时进行。若气温过低,则易形成“前边浇,后边冻,小麦地里裂大缝,冷风一吹要了命”的局面。②墒情。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6%时,冬灌有明显效果,高于16%时可推迟冬灌或不冬灌。③苗情。壮苗麦田适于冬灌,单根独苗或弱苗因易受冻而不宜冬灌。对群体大、长势猛的旺苗,为了控制其长势,如墒情不是过缺,可推迟冬灌或不灌。④要防止大水漫灌,造成冲、压、淤、淹,损伤麦苗。⑤灌后一定要适时中耕松土,防止地面龟裂透风、伤根死苗。
⑵ 及时中耕镇压
中耕具有松土弥缝防冻害、除去杂草、防病虫、保墒保暖防干旱、促根壮蘖增产的作用。所以,小麦在冬春之间,一般要中耕l~2次。镇压可以压碎坷垃,弥补麦田裂缝,减少土块间的空隙,利于保墒和保证麦苗安全越冬。镇压对一般田块具有促根增蘖的作用;对旺长麦田,可以使主茎粗壮,抗寒能力增强,抗旱性提高,抑制大分蘖徒长,缩小大、小分蘖间的差距,促进麦苗健壮生长。但生产中要注意,对土壤过湿、砂土地、播种过深或麦苗过弱的田块,不宜采用镇压措施。
⑶ 看苗追肥
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小麦越冬期基本不停止生长,一般要长1片叶、1-2条根,对于群体不足的麦田,利用冬季回暖天气进行追肥,是促根增蘖的重要措施。旱地麦田冬季追肥,可以充分利用雨雪发挥肥效。因此,对于底肥不足的麦田要及时进行追肥,促弱转壮。一般亩追尿素5-10公斤,采用隔行沟施、穴施,施后要覆土,以提高肥效。
⑷ 控旺促弱防冻
受“温室效应”的持续影响,我省冬季强降温天气较为频繁,因此,农民要认真做好控旺、促弱、防冻等措施,确保小麦安全生产。①促弱苗早生快发,加快苗情升级转化,多培育壮苗,实现安全越冬。②及早控制麦苗旺长。对播种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采取镇压或深中耕或化控等措施,抑制麦苗生长,控旺转壮。对播量大的假旺苗麦田控制肥水,剔除弱苗,疏密留壮。③在强降温天气来临之前,对麦田适当灌水防冻。④及早制定防止麦田冻害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应对,一旦冻害发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⑸ 防治病虫害和防止啃青
小麦在越冬阶段,除了根据苗情作好栽培管理工作之外,还应注意作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压低越冬菌虫源基数,大力推广麦田化学除草技术,严格掌握化除的最佳时间,提高防效。要严禁牛羊啃青,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总之,当前麦田旱情严重,且有可能继续发展的特点,农民朋友应“及早动手,以促为主,肥水齐攻,一管到底”,以“抗旱灾、防冻害、防病虫”为目的,及时抗旱浇水、施肥、镇压、中耕、防冻,密切关注病虫草害,保证安全越冬。
以上就是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强麦田管理科学抗旱保苗技术手册》相关内容,如果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可持续关注本站,也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173-2481-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