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濮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栏目:官方公告来源:濮阳市科学技术局时间:2022-08-30 12:03:45
濮科〔2016〕97号濮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濮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 知各县(区)科技局,开发区、工业园区、示范区经济发展局,市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根据濮阳市“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 2016年12月31日濮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目 录第一篇 迈向创新型城市.................................................................... - 1 -第一章 把握发展新态势............................................................... - 1 -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状况............................ - 1 -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 5 -·第二章 确立发展新蓝图........................................................... -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7 -第二篇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 9 -第一章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 9 -第一节 培育重大突破点.................................................... - 9 -第二节 强化专项实施效能................................................ - 9 -第二章 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 10 -第一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10 -第二节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 13 -第三节 推动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 16 -第三章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 18 -第一节 培育创新龙头企业.............................................................. - 18 -第二节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 19 -第三节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 19 -第三篇 增强创新发展基础支撑...................................................... - 21 -第一章 建立创新研发组织体系...................................................... - 21 -第一节 加强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和院所建设.................................. - 21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 21 -第三节 推进科研平台布局建设...................................................... - 22 -第四节 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 22 -第二章 培育聚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 22 -第一节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 23 -第二节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 24 -第三节 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 - 24 -第四篇 推动开放式创新.................................................................. - 25 -第一章 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资源.............................................. - 25 -第二章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 25 -第五篇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27 -第一章 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 27 -第一节 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 - 27 -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网络........................ - 28 -第二章 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 28 -第一节 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 28 -第二节 强化资本市场支持.............................................................. - 29 -第三节 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 29 -第三章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 30 -第一节 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30 -第二节 推进科技服务专业机构发展.............................................. - 31 -第四章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 31 -第一节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 - 31 -第二节 建设科研诚信体系.............................................................. - 32 -第三节 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 - 32 -第六篇 区域创新载体建设.............................................................. - 34 -第一章 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 34 -第二章 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 34 -第七篇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35 -第一章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 35 -第一节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 35 -第二节 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 35 -第三节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 - 36 -第二章 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 36 -第一节 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 36 -第二节 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 37 -第三章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 - 37 -第一节 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 - 38 -第二节 完善职务发明激励机制...................................................... - 38 -第三节 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化机制.................................. - 39 -第八篇 强化规划实施与保障.......................................................... - 40 -第一章 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 40 -第二章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 40 -第三章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41 -第四章 落实创新政策法规.............................................................. - 42 -第五章 加强组织领导...................................................................... - 42 - 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部署要求,衔接《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篇 迈向创新型城市第一章 把握发展新态势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状况“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濮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创新型濮阳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重大进展。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政策法制环境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出台了《中共濮阳市委 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濮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濮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濮阳市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濮阳市专利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92%。“十二五”以来,共投入市级科技经费12575万元,带动社会研发投入13.31亿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9635.5万元。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62项,较“十二五”增加6.7%,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增加49%,省级项目277项,增加73%。全市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3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9项,濮阳市科技进步奖159项。全市累计申请专利5608件,较“十二五”增加8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6件,较“十二五”末增长了176%,稳居全省第6位。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促使骨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截至“十二五”末,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32家,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2家,占全省的8.4%,居全省第2位;市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25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重点实验室24家,院士工作站2家。濮阳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南省濮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华龙区科技创业园管理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综合实力极大增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完善;建设并不断完善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等创新载体。 ——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实施“蔬菜新品种集约化育苗技术研究”、“切花月季栽培种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新型羽绒分拣技术的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提升设施农业建设水平,培育壮大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林果新品种选育与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研究”等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濮阳市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河南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全省仅有的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完成总产值50.3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292元,带动3800余户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实施民生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公众健康,支持市人民医院、市油田总医院、市中医院等骨干医院开展临床科研工作,进行学术交流,引进医疗新技术,加快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围绕公共安全、节能环保,支持巨烽生物能源、天方华中药业等攻克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自2013年启动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以来,我市共承担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5项,获得科技资金430万元。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清丰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我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5家,其中,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家。——实施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十二五”以来,市政府分别与武汉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15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我市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的高校院所达21家,我市96家企业与其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131项;全市共有316家企业与全国278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12项。依托上海市技术交易所、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搭建了一批技术转移平台,开展全方位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科技支撑。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2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项,市本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3项,投入科技经费665万元,共实现新增产值12.6亿元。——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工程。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依托市农科院、林科院、明锐建筑节能公司等实施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和创新团队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十二五”以来,我市1人列入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分别列入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安排实施濮阳市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计划项目21项,支持各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1人,认定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5个。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12.24亿元,新增利税26.97亿元。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1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8.3%。2011年,濮阳市及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我市首次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2013年,我市和五县一区再次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考核验收,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清丰县、华龙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2013年,台前县继清丰县和南乐县后,又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范县继华龙区后,又成为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我市6个建制县区中5个成为国家和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区,居全省前列。其中台前县实施“鸭鹅规模化养殖及羽绒产业化技术开发”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带动羽绒加工企业32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羽绒加工能力5余万吨,年总产值7亿多元。第二节 “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待健全,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高层次研发平台不足,科技创新活力动力不足,缺乏高层次宏观创新载体统领;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引导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总水平不高,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还没充分调动和激发,创新环境亟待优化。“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濮阳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市处在工业化阶段中期,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既需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的历史任务,又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既需要壮大规模保持速度,又需要调优结构提高质量;继续要保持传统动力,又需要培育新型动力;既需要加快发展,又需要强化环境保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濮阳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根本路径。要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第二章 确立发展新蓝图第一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加速赶超引领的步伐,提升科技系创新质量和水平,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问题导向,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创新活力。坚持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国创新网络,成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努力补强创新发展短板,接力提高创新起点,缩小创新差距。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当前和创元、重点和全局、自主和开放、应用和基础等的密切结合,遵循科学规律,集聚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力量,围绕产业链进行一体化的部署和配置,形成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合力。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现代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6%,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企业全覆盖,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聚,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达到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区域创新协同完善。濮阳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我市新技术、新成果孵化的核心载体。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呈现新气象,建成15个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孵化300家创新型企业。濮阳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高新区成为我市创新高地,基本搭建起区域创新协同网络体系。创新环境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紧密,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顺畅流通,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雅阁,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第二篇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一章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按照“聚焦目标、集成资源、重点突破、加快赶超’’的要求,突出战略部署,突出我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方向,突出成果产业化目标,深入推进产业融合链接,组织实施50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加快实现产业化,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产业总体竞争力。第一节 培育重大突破点围绕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加强产业链条中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羽绒及制品加工、现代种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精心论证,把准方向,明确重点,集中力量,部署安排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化基地,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力争生物基材料、新型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研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以优势领域的局部突破带动产业整体提升,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壮大,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第二节 强化专项实施效能按照更加聚焦重点目标、更加突出市场需求、更加强调集中资源办大事、更加坚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更加注重开放合作的原则,强化重大科技专项全过程管理,注重产出实效,提升专项实施效能。加强重大科技专项顶层设计,突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生产,围绕产业链布局重大科技专项,按照产业链关键环节,凝练产业重大共性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科学制定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指南,进一步提升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健全完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程序,推行第三方评价制度,实行评价与决策主体相分离,明确界定各责任主体任务、权责。加强项目立项、实施、结项等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关键环节全程留痕、公开公示,做到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进一步增强项目公平性和公正性。第二章 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以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强“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梯次推进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第一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总体部署,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集聚发展为方向,深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集聚政策和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1、高端装备。突出特色优势,强化高端突破,以大型成套装备、电力及新能源装备、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重点,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制造工艺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成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支撑百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 重点在智能制造装备、特种车辆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突破。重点扶持整机系统集成、自动控制、特种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液压控制器、特种阀门、气动及液压元器件、中高档传感器、开发数字化抽油机、数字注水泵、数字化油气集输装置等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超级电容储能双动力修井机”、“ 海洋平台压裂反排液处理设备研发”、“ 压裂液连续混配装置”、“无杆往复式潜油泵”等设备研制与推广应用项目,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2、新材料。突出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耐火新材料等三大优势领域,打造河南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方面,发挥油煤盐联合化工优势,以石化基新材料、氟硅材料、复合化工材料等三大领域为突破口,引导本地化工企业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培育形成差别化、多样化、系列化化工新材料产品群。生物基新材料方面,加快突破或引进聚乳酸产业链核心技术,培育玉米淀粉-L-乳酸-液态聚乳酸-聚乳酸纤维-可降解薄膜/纺织服装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耐火新材料方面,稳步发展高档耐火材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耐材,积极开发有色、铸造、电力等行业适用新型耐材。重点支持天然气制乙烯、功率型环氧树脂封装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新型绿色橡胶助剂、裂解碳五产业、新型速效杀菌剂、加成型LED灌封胶、生物质防火材料、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3、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展光电、生物质能、新型动力电池、地热能等能源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能源应用向清洁、高效、低碳转型,大力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濮阳生物质能产业集群的建设。重点支持太阳能电池、燃料乙醇、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制氢、新能源动力电池、高性能锂电池及消防安全、地热能开发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进产业化示范,实现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的替代。4、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紧抓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的机遇,加快扩大电动车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通用及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支持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培育知名品牌,形成零部件铸造、整车改装、整车生产等产业链条。5、现代服务业。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重点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数字生活等领域发展,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重点支持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物流的射频识别、文化资源数字化、移动生活服务、数字休闲旅游服务等共性技术与产品研发。第二节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机构为骨干,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种植业。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选育与更新换代;促进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艺与农机相结合,集成组装一批主要粮食作物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开发推广一批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技术成果,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力;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精准农业发展。重点支持花生、大豆、棉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主要经济作物主导优良品种的换代升级;加强经济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花生、大豆、棉花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健康发展。重点支持蔬菜、花卉、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畜牧养殖业。引进优异的畜禽种质资源,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保护、创新和有效利用豫丰黄兔等我市优良畜禽种质资源,加强豫系长毛兔品系良种培育,争取更多畜禽良种进入国家畜禽资源名录;加强饲料、兽药和疫苗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组织实施“畜禽饲料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畜禽水产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提高肉、蛋、奶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研发养殖场污染控制关键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3、林业。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苗木快繁系列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核果类果树新品种在新型温室中的应用研究与推广”、“速生杨主要病虫害控制技术研究”、“美国白蛾在濮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4、农业微生物。重点支持野生食用菌资源保存与利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开展农用生防微生物菌株改良及其抗病虫基因发掘利用研究,加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复合菌剂、微生物农药制剂等农用微生物制剂研发;围绕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筛选微生物发酵菌种,优化发酵工艺,提升传统食品发酵技术。5、农副产品加工。重点支持粮油、畜禽、果蔬、乳品、薯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增值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食用菌系列产品深加工”、“辣椒深加工”、“玉米淀粉加工乳酸、聚乳酸”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支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示范与推广,确保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循环发展。6、农业装备。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重点支持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农机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节能设备研发,开发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生产装备和节能环保型作业机械,如:小麦、水稻、玉米机械化生产大型装备;开发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机械和设备;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研究开发能够精量控制水、肥、种、药施用量的优质农机,如:智能施肥控制系统等,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7、农业防灾减灾。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8、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开展遗传育种技术研究等;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技术,土壤、作物、环境水分循环过程及节水调控机理,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学及致病机理,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等。 第三节 推动民生科技发展加强社会发展公益性研究,向绿色化、可持续方向发展。围绕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在生物医药、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食品安全、建筑节能等方向,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探索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培育一批绿色发展的示范领军企业。1、人口健康。重点围绕医疗信息化、出生缺陷、生殖健康、重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重点支持远程医疗会诊技术研究;支持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研发和应用;针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心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新型重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开展规范、标准、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生物治疗新技术研究开发;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预防、保健、康复技术研究。2、资源环境。重点发展节能装备、节能产品、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等技术领域。重点支持开展污水处理、废气脱硫脱硝技术、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开展环保工程、环保装备、噪声处理等技术;开展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提高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3、公共安全。重点围绕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自然灾害防御,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支持重大工业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技术研发,加强生产安全防控及应急技术研究;开展食品安全及检验检测技术、设备、标准研究;开展地下水饮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开展消防安全与预防技术研究;开展公众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基础前沿研究及综合防御技术研究;加强维护公共安全技术研究。4、城镇发展。重点支持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研究;推进新型建筑在应急管理、防害减灾、展览展示、物流仓储、便民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支持大型复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在复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技术;大型地下空间结构设计理论及其抗震、防火、防水、抗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第三章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接续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第一节 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按照“突出引导、注重集成、上下联动、重点推进”的原则,围绕我市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选择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着力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濮阳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力争培育100家创新龙头企业。第二节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不同方式支持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落实省“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种子资金等投融资支持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到2020年,全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达到15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集聚,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到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全市达到60家以上。第三节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施大中型企业市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面向企业的开放共享,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能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发展工程,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联盟,强化统筹协调,完善运行契约保障、知识产权分配等体制机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搭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研发课题联合攻关试点,强化产业技术溢出效应,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重大共性需求,汇聚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模式、突出协同配合,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三篇 增强创新发展基础支撑第一章 建立创新研发组织体系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和院所,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各类科研平台优化整合,创新运行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创新研发组织体系。 第一节 加强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和院所建设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基础前沿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强化科教紧密协同,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创新水平;增强科研院所创新创业能力,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落实和扩大科研院所法人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有效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推进集成创新能力提升,在优势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支持各企事业单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投资机构以及个人等,联合市内外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探索建立独立经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市场化人员激励机制、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和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等,提升创新成果研发转化能力。鼓励和支持研发类专业化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第三节 推进科研平台布局建设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着眼长远和全局,统筹考虑,优化布局,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建设。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定期评估考核和调整,加大持续稳定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适合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合理架构。第四节 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坚持“强化引导、整合资源、突出服务”原则,积极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中的引导作用,优化整合科研仪器和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各类科技资源,搭建对接全省、覆盖全市、多级联动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体系,优化我市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第二章 培育聚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营造创新人才发展良好环境,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一节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原则,积极推进人才考核评价、分配激励、双向流动等改革,强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各类人才竞相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改进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方式,促进职称评价与科技人才聘用有效衔接;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机制,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健全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推行绩效工资,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连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支持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定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研人员兼职,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强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搭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拓展人才服务新模式,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探索人才长效服务机制。第二节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为载体,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建设,在各类科技计划实施中,加大对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长期稳定的支持,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等,建设科学家工作室,通过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支持培养一批以两院院士、中原学者为引领的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NSFC-河南联合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濮阳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市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等的作用,加大财政专项资助力度,培育形成一批活力强、动力足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企业,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和“金蓝领”。第三节 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主导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引进一批创新型人才(团队)。加快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探索柔性引智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濮从事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 第四篇 推动开放式创新第一章 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国家、省创新体系建设,吸纳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开放式创新,探索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实现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与省科技厅的工作会商,进一步完善省市合作的长效机制,集中精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重大载体、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四项工作,加强政策先行先试,力争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第二章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我市各类创新主体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央企、龙头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重点强化与已签约的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鼓励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促进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向我市转移,提高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促进企业利用全社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资源有序流动、运行机制更为完善、合作内容更为丰富、合作形式更为规范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积极融入京津冀创新圈,发挥区位优势,支持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交流及合作,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从而凝炼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濮阳转移转化。 第五篇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一章 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层融合,加强专业化高水平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形成高效快捷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第一节 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等院校等,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鼓励以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为创新源头,建立资源共享基础好、产业整合能力强、孵化服务质量高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优化配置专业领域的技术、信息、装备、资本、供应链、市场等个性化、定制化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及外部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围绕优势领域建设大学科技园,以科技人员为核心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增加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星创天地建设,打造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加强各类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的衔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孵化链条,推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网络加快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开源社区、虚拟社区等新模式,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扩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覆盖面,推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进基层、进社区,支持人人创新。立体实施“众扶”,借助于互联网,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强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和标准,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研设施,加快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开放共享的创业服务。积极推广“众包”,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网络平台,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等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实现大众创新与企业发展相互促动,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建设“互联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功能,集成融资、技术、人才、产品、场地等各类创业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成长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第二章 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发挥金融创新对创新创业的重要助推作用,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强化资本市场支持,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濮阳市科技金融引导专项资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创办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参股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稳健发展众筹,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的支持,开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 第二节 强化资本市场支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并购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海外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上市、挂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再融资。引导各县(区)及产业聚集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和上市辅导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为拟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重组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步伐。加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第三节 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业务,逐步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股权质押以及产业链融资贷款规模。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的信贷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完善科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索设计专门针对科技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型,建立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控合作机制。落实授信尽职免责机制,有效发挥差别风险容忍度对银行开展科技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保险发展,积极开发科技型企业融资保险、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等产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分散科技创新创业的市场风险。加快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发展,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信贷业务部、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鼓励其为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 第三章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做好优化科技服务的加法,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市场机制,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服务专业机构发展,引导科技服务业向高效、专业、开放方向发展。第一节 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布局,依托各类创新载体,支持建设一批集聚创新服务资源、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咨询、委托研发、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标准制定等综合科技服务。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创新性强、处于行业领军地位的科技服务企业牵头组建创新创业服务联盟,提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推进科技服务专业机构发展 以科技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丰富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方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服务专业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性科技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中的研发设计部门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成为市场化运作的行业研究中心、专业设计公司等。培育和壮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建设,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市场影响较大的科技服务示范机构。 第四章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展示创新成果,普及双创知识,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塑造,加快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第一节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调,完善科普政策法律法规,创新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科普体系,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宣传普及水平。强化健康与卫生、环境与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大数据与“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普基础实施建设。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第二节 建设科研诚信体系推动科研诚信文化环境建设,建立有关部门、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社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科研诚信体系。加强科研信用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科研行为准则和规范。持续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健全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机制,探索科研诚信建设“红黑榜”发布制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从机制上约束和规范科技计划相关主体行为。在各类科技计划管理中,加强计划项目受理、立项、结项等各个环节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相关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第三节 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文化 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壮大企业家队伍,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完善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实行积极的政策激励措施。努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第六篇 区域创新载体建设第一章 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加强河南濮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期建设工作,按照“优化、提升、创新、引领”的发展思路,围绕“规模化理念开发农业、低碳化理念改良农业、标准化理念提升农业"的思路,以引进、示范、推广、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为重点,把园区建成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窗口、科技人才创业和服务基地、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成为濮阳市及三省交界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推进园区产学研有效结合,引导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提升园区农业科技创业能力,加强园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濮阳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至2020年,使市级园区总数达到30个左右,初步形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协调发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三级梯次推进的园区发展态势。第二章 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推进。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创新发展,培育认定4-6个市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完善区域创新布局,积极培育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七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第一章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促进科技管理体制与经济、政策等方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配置效能,继续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第一节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深化市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创新体系建设专项、科技人才与团队建设专项布局市级科技计划,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濮阳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积极推行科学合理的评审方式,进一步强化项目指南制定与发布、立项、中期评估、验收与结题审查全过程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纳入统一的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市科技报告系统。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加强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持续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建立项目决策、评价、监督等环节分头管理、权责一体、互为制约的工作机制。第二节 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制定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办法,基础研究突出同行学术评价,应用研究突出市场评价。实施绩效评价,把技术开发合作、技术转移转化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持制度。积极开展第三方创新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化、专业化评价渠道。改革完善市级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完善市科技进步奖的评审标准和办法,增加评审过程透明度,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导向。 第三节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开展科技报告制度,推进科技报告系统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完整保存、持续积累、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将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情况作为对项目承担单位后续支持的依据。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步问责机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改善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对进口仪器设备实行备案制,建立健全运行补助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调查和统计制度,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积极引导各地树立创新发展导向。第二章 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产业集聚。 第一节 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扩大企业在政府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我市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进一步加大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专家咨询组的比例。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培育壮大企业内部众创,增强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重点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建设。 第二节 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增强创新集群效应。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协同作用,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由短期零散式合作向战略长期合作转变。探索建立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和领办企业。 第三章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改进职务发明奖励报酬及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在技术转移转化中体现创新价值。 第一节 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 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在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鼓励优先向中小微企业转移成果。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其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和交易价格要按程序进行公示,科技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扣除对完成和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开展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工作。 第二节 完善职务发明激励机制落实相关法律和政策,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对研发机构、高校等事业单位(不含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执行。在履行尽职义务前提下,免除事业单位领导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进一步完善职务发明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制度,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建立促进国有科技型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第三节 健全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化机制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推动建立专业化的转移机构和职业化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下属公司剥离,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培育一批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转化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有效对接。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 第八篇 强化规划实施与保障第一章 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展示创新成果,普及双创知识,推广成功经验,加快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调,完善科普政策法律法规,创新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科普体系,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宣传普及能力水平。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普基础实施建设,创新提升现代科技馆体系。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推动科研诚信文化环境建设,建立有关部门、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社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科研诚信体系。持续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健全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从机制上约束和规范科技计划相关主体行为。第二章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设置、科技创新优先领域、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年度重点的统筹衔接,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平衡。加强财政科技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能。完善税收抵扣等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积极推进涉企财政资金基金化改革,综合运用奖补、后补助、政府采购、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实施产品和服务创新,综合运用业务补贴、绩效奖励、资本注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三章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濮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支持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制定鼓励引导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移等制度和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和发明专利提升计划,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消“零”行动,提升区域和企业专利创造和转化运用能力,确保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稳中有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防止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奠定基础。第四章 落实创新政策法规围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创新链各环节政策的协调和衔接,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深入推进《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的落实,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作用,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落实力度。强化政策培训,完善政策实施程序,加强政策实施情况的检测评估,切实扩大政策覆盖面。建立创新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我市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科技政策措施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提高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的局面,提高创新决策的综合执行能力。第五章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到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建立健全推动科技创新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推进和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濮阳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2016年12月31日印发
以上就是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濮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濮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相关内容,如果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可持续关注本站,也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173-2481-0679
相关标签:
本文地址:http://gq.sstm100.com/news/guanfang/8556.html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gq.sstm100.com”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内容,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省高企认定服务平台”并标明本站链接http://gq.sstm100.com/!凡注明来源非“gq.sstm100.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平台,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联系电话:173-2481-0679